退出阅读

我成了大明勋戚

作者:无限循环
我成了大明勋戚 手机阅读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
手机阅读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
0%
第666章 改革官场

第666章 改革官场

“这样一算下来,当我率部出征之后,内阁真正管事的其实只有弘载你一人。”
以至于发展到后面,明朝官员退休制度彻底成为了一纸空文,往往朝中重臣觉得年龄大了乞骸骨,皇帝还得三番五次挽留,变成了事实上的任职终身制。
“那对于阁臣人选,向北你可有推荐?”
同时还可以让天下人明白,并不是沈忆宸赋予了这个职位权势,而是内阁首辅头衔本身就足以秉国之均,推动首辅往宰相的方向迈进,直至形成真正的“相权”。
“但同样宰执天下,需要绝对的权威以及拍板的魄力,只有这样才能集中整个大明的力量,不至于沦为一盘散沙。”
“嗯,刚才我已经向阁部大九卿宣布,由你来担任临时内阁首辅,那么阁臣人选自然由你来决定。至于能不能廷推通过,这就得看弘载你的眼光了。”
沈忆宸脸上浮现出一抹玩味的笑容,既然决定让商辂来担任临时内阁首辅,那么朝廷中枢的权势将全盘移交到他手中,而不是由自己在背后操控遥控。
古代的医疗条件基本上注定了,超过六七十岁的官员老态龙钟,丧失了合格的处理朝政能力。另外这种任职终身制,也导致了朝堂高官尸位素餐之辈占着位置不做事,比如说王一宁这种纸糊阁老,拿他没一点办法。
“王一宁在内阁混了这么多年,我始终没有拿下他,可以成为弘载你立威的垫脚石。”
听完沈忆宸的想法,商辂嘴角露出一抹苦笑,重启“七十致仕”的规定,毫无疑问相当于来一场官场大地震,并且改革的对象还是三品以上的绯袍大员。
“但是有一点必须得限制,就是勋戚跟军方阁臣,皆不得担任内阁首辅,只能是七人众成员之一!”
商辂毫不犹豫的就选择接受,他相信沈忆宸肯定会有完美的解决之法。
“好,那我就直说了。”
“没错,五人内阁很明显不够,同时无法和-图-书兼顾朝堂各方势力。我给你的建议是再增加两人,分别是代表皇家跟传统贵族的勋戚成员,另外一个名额留给镇守边关武将,让他成为军方利益的代表,并且再度打通汉唐时期出将入相的渠道。”
商辂依旧感到有些忐忑,不过沈忆宸都已经把话说到这份上,他只能点了点头:“我试试吧。”
见到商辂还打算继续推脱,沈忆宸干脆摆了摆手道:“弘载,我还得赶着去面圣,正式向陛下提交由你接替内阁首辅的奏请,否则又得担上一条僭越的罪名,坐实我权臣身份了。”
商辂面露难色的回了一句,他是与沈忆宸最为亲近的人之一,几乎每天都在文渊阁共事。恰恰如此他才比任何人都清楚,内阁首辅肩上要承担着怎样的责任,要协调各方利益的冲突,还需要抛弃许多个人的情感。
“向北,你该不会想让我来做这件事情吧?”
不过当他抬腿即将要跨过门槛石的时候,突然想到了一件事情,于是乎转身向商辂说道:“弘载,朝廷吏部这些年进行考核改革,提拔了一大批新锐官员,开革了不少尸位素餐之辈。”
“让我决定?”
“不然呢?”
“那我先走了。”
为了从根源上解决文贵武贱的局面,就必须保证在朝廷的权力中枢,留一个席位给来自于大明军方的代表,让他们表达底层将士的诉求跟利益。但同时为了避免出现武人当国的弊端,内阁首辅的位置必然得确保由文官担任,勋戚跟武将都不能染指!
沈忆宸召开阁部大九卿廷议,不是为了集思广益互相商量,仅是单纯的告知众大臣自己的安排。北伐是一项决定大明未来国运走向的战争,沈忆宸筹备计划了这么多年,怎会在关键时刻缺席?
选择商辂接任内阁临时首辅,就在于他比自己要更加柔和,会更好的妥协各方的政治需求。如果北伐归来之日,朝堂已经和图书适应了没有沈忆宸的存在,说不定这是一个对于家国有利的好迹象。
沈忆宸轻松的打趣了一句,仿佛并没有觉得这是件什么大不了的事情。明朝内阁早就有成熟的推选制度,让法治来代替人治这点,不仅仅是沈忆宸对李贤的要求,还是他对自己的要求。
很多人说时势造英雄,但在商辂的眼中却是英雄造时势,沈忆宸就是那个大明的英雄,没有人可以取代!
伴随的廷议结束众大臣离场,商辂没有跟着走出文渊阁大堂返回自己值房,相反他脸上神情十分复杂,看不出丝毫接任内阁临时首辅的喜悦。
其实早在汉魏南北朝时期,“七十致仕”就已经成为了官方传统,唐朝更进一步立法为正式制度。如今沈忆宸期望重启这条规定,让整个京师高层迎来大换血,同时整个大明官场焕发活力!
首辅终究是皇帝的“秘书”,权力来源名不正言不顺,只有宰相才是合理合法的朝廷首脑!
深思熟虑过后,商辂这才开口道:“确实按照目前处境,当向北你率部出征之后,内阁实际上决策层面仅剩下我一人,扩充阁臣迫在眉睫。”
另外某种意义上来说,率部出征的离去,还是沈忆宸对于朝廷内阁制度的一项测试。他很早之前就说过,永远不要把家国命运寄托在个人的英明神武上面,否则必然会很快出现昏庸腐朽的场景。
扩充内阁这个想法,沈忆宸并不是一时起意,可以说酝酿了许久,权衡过其中利弊。明朝特殊的历史原因加上宗室体制,哪怕沈忆宸放开了皇亲国戚科举跟经商的限制,想要让宗亲直接步入国家决策权,依旧是短时间内不可能实现的事情。
“目前内阁有五位大学士,分别是你我、两位王中堂,还有外派的杨中堂。”
“可是我没有足够的信心去执掌大明。”
“嘿,我还以为什么事情,原来就这个。”
只不过沈忆宸有着历hetushu.com.com史的上帝视角,不会被时代的局限性给束缚,从而导致好像是无所不能,根本就没有人可以给他提出正确的意见。
某种意义上来说,勋戚集团还代表着武将阶层的利益,但是土木堡一战的惨痛伤亡,让那些真正带兵打仗的勋戚们,太多已经殒命战场,剩下的诸如成国公朱勇这样,也已经垂垂老矣。
同时沈忆宸也不想让皇家势力扩大,那么取而代之的,就是代表传统贵族利益的勋戚集团。
说到这里的时候,沈忆宸语气瞬间冷漠下来:“身为内阁首辅是需要群思广义,听取各方意见来做出决策,避免出现一意孤行的情况。”
沈忆宸让商辂接替内阁首辅一职,不是让他挂个名,而是要做实事的。拿王一宁来杀鸡儆猴,然后借势立威改革官场的一些弊端,最终完善明朝的官员退休制度。
面对沈忆宸扩充内阁想法,商辂陷入了沉思之中,他在思索着这项内阁改革计划是否可行,又会对朝廷决策中心带来怎样的影响。
明朝初期朱元璋曾经下令,诸职官年七十,精力衰耗,例应致仕。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之中,更多是对于三品以下的外官有效,三品以上的京官基本上没有任何强制规定,除非是犯了事情被朝廷保留颜面劝退。
这句话不仅仅是客气,确实是沈忆宸的真心话,他始终把王文跟何文渊等一众看不顺眼的政敌留在朝中,乃至于放在内阁大臣的位置,就是为了关键时刻听到“忠言逆耳”。
“向北,我恐怕难以胜任临时首辅之位。”
“如果实在没有信心的话,我倒是有个权宜之计,就是不知道弘载你能否接受。”
沈忆宸正准备前往乾清宫面圣,把率部出征的消息已经政务安排禀告给皇帝,看到商辂还呆呆站立在原地,于是乎随口询问了一句。
沈忆宸拱了拱手,转身就准备离开文渊阁。
事实上随着时间的流逝,这种领先时hetushu.com.com代的能力会越来越弱,同时在权势欲望的影响下会更加听不进去他人意见。就好比为何历史上这么多君王,前期励精图治开创盛世,后期却刚愎自用昏庸无比,就在于无法跳脱人性的影响。
“至于另外一位王中堂王文,精致利己局限于眼前的苟且,守成有余进取不足,属于标准碌碌无为的庸官!”
商辂有些难以置信,虽然两人志同道合共事了这么多年,他知道沈忆宸不是个贪恋权势之辈,但真的把决策权移交到他人手中,这得多么淡泊名利才能做到?
商辂确实不是一个完美的上位掌权者,他性格内敛手段温和,没有那种传统的杀伐果断。可恰恰要是一个不完美的掌权者,能让大明顺利的运转下去,并且还能做到蒸蒸日上,这才是整个内阁制度的成功。
这个“个人”,不仅仅是指皇帝,还指包括内阁首辅在内的一切掌权者,乃至于沈忆宸自己!
“一条鞭法跟田产税的执行,以至于最终发展到士绅一体当差纳粮,需要坚定不移的把政策贯彻下去,必须得有一位内阁大臣级别的高官坐镇,这就意味着杨中堂短时间内无法返回京师。”
面对沈忆宸,商辂可以毫不掩饰的阐述出自己内心的软弱,他不知道自己如何才能做到跟沈忆宸一样的出色,让大明走向更辉煌的未来。
“我……”
“弘载,还有什么事吗?”
“当然,我是个反面教材,弘载你能比我做的更好!”
“其实内阁也需要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,不如恢复太祖时期的七十以礼致仕规定,让那些忙碌一生的老臣能回乡安度晚年。”
“可是……”
勋戚二代、三代这群人,早已固化成为了贵族阶层,他们跟边关将士产生了巨大阶级隔阂,已经无法再代表军方的利益跟意见。
“两位王中堂的王一宁,他是宦官援引入阁,天然缺少权威性,注定了在朝政上没有多大话语权。再加上王中堂心知m•hetushu.com•com肚明这一点,入阁后安心当个纸糊阁老,说难听点就少了他这个人。”
“但说无妨。”
沈忆宸召开阁部大九卿廷议的内容,事前商辂可谓是一概不知,他完全没有预料到自己会接任内阁临时首辅,一时间重任冲击之下感到有些无法承受。
商辂有些叫苦不迭,这哪是担任什么内阁首辅,完全是接盘各种烫手山芋。
“向北,你这是为难我了……”
听完沈忆宸的描述,商辂大概猜测到对方的权宜之计是什么,于是反问道:“向北,你想要扩充内阁成员?”
沈忆宸脸上流露出一抹轻松笑容,走过来拍了拍商辂肩膀安抚道:“其实想要做好内阁首辅很简单,多听取各方意见尽量群体决策,这样就能把犯错误的概率给降至最低。”
“没有,这件事情你看着办。”
“我在漠北征战,难道还要遥控朝廷官场改革?”
掌权不难,难的是放权。沈忆宸其实明白自己威望太高,加之想要加速历史进程的发展,很多时候漠视了内阁以及廷议的作用,演变成为绝对的一言堂。
谁敢这么做,就相当于引发众怒,沈忆宸是个猛人不怕群起而攻之,商辂自认为没这个本事。
“这个度该如何把握,我相信弘载你心中有数。”
沈忆宸让商辂接替内阁首辅的位置,目前为止准确来说只是个提议,还得由皇帝正式批准才算落实。另外沈忆宸的率部出征,同样得得到明良帝朱见清的同意,流程还是要走的。
不止一次商辂从沈忆宸嘴中,听到对方默念着“善不为官,慈不掌兵”这八个字,见证着对方做出很多违背内心情感的决定。
沈忆宸再三警告过李贤,让他跟徐有贞两人不要结党营私,吏部考核权法治一定要大于人治。这句话同样可以放在内阁上面,当没有了一个权刚独断的宰辅,阁部大九卿会议是否还能保持朝政的健康?
封建王朝命运寄托于个人的历史轮回,也将从这一刻打破。
  • 字号
    A+
    A-
  • 间距
     
     
     
  • 模式
    白天
    夜间
    护眼
  • 背景
     
     
     
     
     
书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