退出阅读

我成了大明勋戚

作者:无限循环
我成了大明勋戚 手机阅读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
手机阅读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
0%
第436章 永镇一方

第436章 永镇一方

他万万没想到,满朝文武中此刻最了解自己心境的,居然会是眼前这么一个年轻人。
说罢,沈忆宸就把锦盒摆在了王骥的面前。
王骥伸出手做了一个请的手势,示意沈忆宸从中门进去。
“天无二日,国无二主,历朝历代称孤道寡者只能有一人。”
王骥的这句话,其实已经有些暗讽沈忆宸了,换作是一般肚量小的人恐怕要拂袖而去。
“不管他是不是明君,本伯深受皇恩做不出背主求荣之事。”
沈忆宸的这句话反问,直接让靖远伯王骥哑口无言,明英宗朱祁镇在南宫召见右都督张軏的事情他知道,皇太后秘密拉拢武清候石亨的举动,他同样知道。
到了绯袍大臣的级别,绝对不会突然间做一件毫无意义的事情,靖远伯王骥瞬间就明白对方送的上门礼,肯定是别有深意。
“沈中堂既然如此客气,那本伯恭敬不如从命,就只好厚颜收下了。”
王骥无比渴望能再度返回麓川,彻底的平定西南叛乱,让大明丢失安南的历史不再重演。可问题是上皇归来,自己动不得,南征军同样动不得,只能眼睁睁的看着麓川局势再度糜烂。
“那时候的靖远伯,到底想的是待价而沽,还是拥兵自重呢?”
“这份上门礼不仅仅是三尺之剑,还是一根大明的擎天之柱!”
靖远伯王骥满脸笑容的恭维一句,同时心里面有些感慨世事无常。谁又曾想到数年前,朝堂上一个谨小慎微的后生仔,实际今日能到了跟自己“平起平坐”的地步,浑身上下显露着重臣威仪。
“靖远伯,你能呆在京师一时,还能呆在京师一世吗?”
沈忆宸话语掷地有声,完全没有文人的那种委婉儒雅,相反充斥着一种独属于武人的豪迈跟热血。
“从福建率兵驰援京师,本官便把这柄长剑带在了身边,时刻告诫着自己哪怕身为文人,也要有提三尺之剑,立不世之功的豪情壮志。”
尽管靖远伯王hetushu.com.com骥阅人无数,可这么多年下来,还真没有人给自己上门礼送的是一把长剑。
明朝的历史,已经给出遇到这种情况,一份完美的答卷。那就是黔宁王沐英一族永镇云南,通过世世代代镇压同化的努力,让蛮夷藩邦永为汉土。
唯一的不同便在于,大秦亡了,大明没亡罢了。
靖远伯王骥说了两句场面话后就准备叫下人把锦盒给拿走,毕竟华夏没有当着客人拆开礼物的传统。
本来第一次登门拜访,送个上门礼什么的,属实是走个礼仪客套的流程。
双方站在桌前又是互相客套恭维了几句后才入座,与此同时站在侧旁的卞和,顺势把带来的上门礼盒递给了沈忆宸。
为何一柄三尺之剑,落在靖远伯王骥手中,能成为大明的擎天之柱?
沈忆宸同样明白王骥留守的理由,于是淡淡反问了一句。
“更何况,太上皇他真的愿意只做一个安乐天子吗?”
换作朝局稳定的时期,靖远伯王骥会毫不犹豫答应这个请求,无论是为了君王开拓四海,还是为了大明开疆辟土,这都是属于臣子的职责。
靖远伯王骥心中已经认定,关外行刺的那批刺客,沈忆宸是脱不了干系。事实上他猜测的也没有错误,确实是沈忆宸主使的弑君之举,但斩尽杀绝的主谋并不是他。
土木堡之变发生后,几乎没有人把注意力放在南疆上面,更多是想着该如何保住京师,不至于大明就此亡国。那一刻正在麓川与叛军激烈交战的靖远伯王骥,突然下令远征军脱离站场收缩防线,足足二十来万大军作壁上观。
太上皇是不可能甘心做一个安乐天子的。
相信华夏的读书人,没有谁不知道秦末赵佗的故事,他同样率领着五十万大秦南征军,出征期间遭遇到了朝廷发生剧变。
沈忆宸这番话说出来,整个大厅如同死一般的寂寞,甚至能明显感觉到温度不断降低。
和_图_书没有南征军的存在,太上皇性命岌岌可危!
“若要人不知,除非己莫为。”
但哪怕如此,靖远伯王骥依旧选择大开中门迎接沈忆宸,表达出对于治世能臣的尊重!
“靖远伯,此次登门拜访本官也备了一份薄礼,还请赏脸笑纳。”
话说到这份上,王骥撤下了冷漠的神情,望着沈忆宸长长叹了一口气。
“那本官就先行谢过靖远伯的款待。”
但是这一次,沈忆宸送的可不仅仅是上门礼,他伸手拦住了过来的靖远伯府下人,脸上带着一丝笑容说道:“靖远伯,要不还是先打开看看是否喜欢?”
当然,还可以看出来,他同样没有于谦那种舍身取义的无私。
更重要的是,王骥可是前任兵部尚书,沈忆宸理论上的直属老上司,平辈相称就是高抬了。
沈忆宸非常客气的拱手行礼,然后便跨过中门与王骥一同来到了前堂大厅,中间桌上已经备好了丰盛的美酒佳肴。
“率领南征军拿下麓川乃至于缅北,本官许诺会竭尽自己所能,说服陛下允许王氏一族犹如当年黔宁王永镇云南一样,世世代代永镇麓川!”
此刻伯府中门大开,靖远伯王骥就站在府前台阶上,用着极高的礼仪规格接待着沈忆宸。
同时沈忆宸无比坚信,靖远伯王骥在骨子里面就吃这一套,原因在于他在整个西南平叛过程之中,施行的是彻彻底底的焦土政策,胆敢叛逆大明者屠其部落,幼者免死斩其手臂,以免日后再度行反叛之事!
既然如此,那就给王骥一个拒绝不了的筹码!
“这是本官福建平叛期间,由福建矿工炉丁打造的一柄长剑,算不得什么珍贵之物,非常普通的一把兵器。”
沈忆宸如此露骨的话语,让靖远伯王骥感到了一种挑衅,他冷若寒霜的回道:“怎么,沈中堂按捺不住想要动手了吗?”
皇权斗争并非朝夕之间就能决出胜负,靖远伯能硬挺着南征军在京师守卫和-图-书朱祁镇多久?
不过世间仅有一个于谦,做不到并不是王骥的过错,相比较绝大多数尸位素餐的朝臣,靖远伯王骥凭借着为大明开疆辟土的功劳,就足以名垂青史!
卞和听着沈忆宸的回答,感觉自己完全没有理解对方话语中的意思。
这一次,沈忆宸不会让历史错误重演,靖远伯王骥就是永镇麓川最好的人选!
面对王骥的质问,沈忆宸仅是笑了一笑道:“靖远伯,难道你真的认为太上皇是一个明君吗?”
“靖远伯,本官说出这些并不是要指责什么,更不想诋毁你对于太上皇的忠诚。仅仅只想表达一点,当时可以等待抉择,现在同样可以。”
于是摆了摆手示意下人先退去,然后揭开锦盒上面的搭扣,缓缓的打开上面的盖子,一柄看起来非常朴实无华的长剑,出现在王骥的视线之中。
看到王骥沉默不言,沈忆宸明白自己已经打开了他的心理防线,只剩下最后的临门一脚。
只可惜天不遂人愿,大明这几年时间里面发生的事情太多太多,导致靖远伯王骥跟沈忆宸两人愈行愈远,甚至某种意义上站在了对立面。
“家国危难之际,宁为百夫长,胜作一书生。”
数十万兵马囤积京师,每日要消耗的财政物资是天文数字,更重要是等到麓川思禄再恢复一点元气,就会发现整个大明南方实则防务空虚一片,气候已成再挥师去征讨打第五次麓川战争,鹿死谁手就真未可知了。
“目前朝廷局势,南征军势必无法在京师久留,此乃大势所趋本伯何尝不知。可太上皇已经禅位让贤,让他做一个安乐天子,又能对你跟陛下产生多大的威胁,一定要斩尽杀绝吗?”
“沈中堂,这是?”
王骥给足了礼仪跟面子,沈忆宸自然得谦虚低调一点,毕竟真要论起来,他这个三品兵部侍郎哪怕有阁臣身份加持,依旧差了超品勋戚不止一筹。
早在正统十一年麓川献俘大典上,沈忆宸https://www.hetushu.com•com就收获了一批南征军将士的好感跟尊重,这也就是为什么他得到情报消息的原因。
“但想要让本伯去荡平不臣,现在还不到时候。”
按捺住心中的汹涌情绪,靖远伯王骥朝着沈忆宸道了声谢,然后默默把剑给放回锦盒之中。
“你在说什么?”
不过沈忆宸却如同没有听出弦外之音一般,继续说道:“如果靖远伯认为太上皇君恩太过一切,那为何当初在土木堡之变后,你选择在麓川驻足不前,而不是火速驰援京师?”
只是对于这些疑问,沈忆宸没有做过多的解释,马车很快便行驶到靖远伯府前。
除开双方在朝堂上“各为其主”的立场,站在私人的角度上靖远伯王骥很早之前就无比欣赏沈忆宸这个后辈,断定此子日后绝非池中之物。
这就是沈忆宸给靖远伯王骥开出来的筹码,想要彻底的平定麓川完整西南地区的改土归流,那么就必须有着绝对强势的统帅跟武力存在,而不是像之前数次麓川之战那样,打完就撤退然后死灰复燃再度反叛,来来回回身陷泥潭。
永乐年间由于对安南的轻视,没有让英国公张辅永镇安南,成为了华夏历史上永远的痛。
“外面风大,本伯已在府中备好了薄酒,请。”
靖远伯王骥可以接受景泰帝朱祁钰继续当皇帝,他以文官身份封爵,可以说已经达到了仕途颠覆,不在乎去获取复辟的从龙之功。
靖远伯王骥整个人的气势完全变了,他在班师回朝前种种举动,本以为不会再朝中掀起任何波澜,甚至压根就不会有人注意到。
王骥从锦盒中那出这柄长剑,同时嘴中默默念叨着沈忆宸说的八个字。
但是现在不行,自己效忠的太上皇已经从漠北归来,皇太后更是明言需要南征军在京师维系平衡。更重要一点,就是靖远伯王骥得知,关外刺杀上皇御驾的刺客,背后主使很有可能是沈忆宸乃至于当今天子。
结果万万没想到,第一个提https://m.hetushu.com.com出来的是沈忆宸!
麓川就是靖远伯王骥的心结,他半辈子戎马征伐在这上面,却在跨过金沙江要把思氏家族给亡族之际,得到了大明北伐战败,皇帝被俘的消息,从此功亏一篑!
“沈中堂大驾光临,真是令本伯蓬荜生辉。”
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来,他实际上对于明英宗朱祁镇,并没有想象中的忠诚。
“靖远伯客气,本官冒昧打扰,还请多多见谅才是。”
沈忆宸投递拜帖的意图,靖远伯王骥早就能猜测个大概,当这柄长剑出现后,加上征讨叛逆荡平不臣八字,几乎可以坐实了对方的想法,那就是让自己率领南征军前往麓川平叛。
靖远伯王骥满脸诧异,他感觉沈忆宸这是疯了,说着一些不着边际的话语。
“征讨叛逆,荡平不臣。”
“放眼整个大明,可能没有谁比靖远伯,更适合这三尺长锋。本官赠剑给靖远伯,希望来日能征伐叛逆,荡平不臣!”
“这柄长剑,深得本伯心意,沈中堂有心了。”
按照这个时间下去,还没等到朱祁镇暴毙,恐怕大明的国防系统跟财政系统,就要先行一步暴毙。
“何知七十战,白首未封侯。靖远伯,你以文官掌武事,开创了大明封爵的先河,难道就不想再进一步,成为大明公侯,乃至于开疆封王吗?”
但人不能忘本,明英宗朱祁镇对王骥有着提携知遇之恩,他无法做到带领着南征军彻底京师后,眼睁睁的等待着新君除掉旧主。
“你背后调查过本伯?”
这么一位铁血文官,相比较在京师参与各种尔虞我诈的政治斗争,想必他更期望能回到战场上快意恩仇。
“与其忠君,不如忠社稷!”
三月,半年,一年?
封侯都还算合理,大明除了开国以及追赠,何时出现过异姓王?
沈忆宸相信王骥没有趁乱拥兵自立之心,但人趋利避害的本能,让王骥在面临亡国危机的时候,更多是想要维系住自己跟南征军的安危,静待朝中局势明朗后才做出决断。
  • 字号
    A+
    A-
  • 间距
     
     
     
  • 模式
    白天
    夜间
    护眼
  • 背景
     
     
     
     
     
书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