退出阅读

锦衣状元

作者:天子
锦衣状元 手机阅读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
手机阅读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
0%
第九百六十九章 满朝哗然

第九百六十九章 满朝哗然

唐寅道:“臣认为,朱敬道虽然考中进士时候不长,但忠心体国,兢兢业业……”
我们怎么记得,你好像是实干派?
皇帝简直是当面威胁自己的大臣。
皇帝都说了,要在两名翰林学士中选一人入阁,这大概是蒋冕退让的原因,而你比丰熙资历更深,如果按照文官传统的晋升标准,当然是你石珤入阁,毕竟你当过吏部尚书,如果这次入阁都轮不到你头上,你也只有致仕一条路可走了。
等于说,蒋冕是用你的仕途前景,交换对皇帝的退让。
但朱四也没继续追问席书,而是看向一旁的蒋冕,问道:“蒋阁老举荐何人?”
因为多数大臣看不懂皇帝的安排,所以只能这么想。
还是说皇帝故意放个很扯淡的人出来,先试试口风?
蒋冕犹豫了一下,只是举起笏板,什么都没说。
然后皇帝觉得,那就用朱浩试试吧。
户部尚书秦金走出来道:“陛下,不可!万万不可!朱浩入朝时日尚短,在朝资历也不足,如何能担当此重任?”
还有这事?
朱浩?
朝臣其实应该秉承避嫌的原则,通常不会推荐副职官员,免得被人说举荐自己人,在衙门搞一言堂,所以这种时候皇帝应该尽量避免问礼部尚书才对,但现在好像皇帝就是要跟席书公开勾兑,把礼部右侍郎交给议礼派的人担任。
连同全体文官同僚也在等他的意见。
在场大臣好像看明白了,朱浩之所以能以小人物的身份,直接跃升到礼部右侍郎的职位,那和图书是因为……有个大靠山在背后支持。
难道站出来推荐个非议礼派的正统大臣来当礼部右侍郎,皇帝会同意?对议礼的结果就会有本质帮助?
满朝哗然。
跟张璁同科的状元?
朱四道:“朱浩先前为刑部郎中,处置议礼之事倒也妥当,尤其涉及到朕追封本生皇考之事,乃是由他提出,就是在这朝堂上,诸位卿家难道忘记了?”
甚至可以理解为。
唐寅总结了半天,也没说自己是否支持,就说让皇帝赏识一二。
很多人都想这么说,但没勇气站出来,很多人其实也不明白,朱浩跟今天君臣间的争锋有一文钱关系吗?
以后这朝堂议事,谁爱来谁来!
让朱敬道那小子天天躲在幕后指手画脚,这次还不让你从幕后转到前台来?这下我终于可以高枕无忧了!
如果说先前张璁被拔擢为翰林学士,对在场大臣来说,既有所料,心中又不甘。
蒋冕则对在场之人表达了谢意。
什么套路?
这招其实不管用,大明文臣一向以头铁而著称,但此时却真的没人出来说什么,主要是因为……还是看不懂形势啊。
谁啊?
蒋冕犹豫了一下,大概知道,若自己不表态,今天是不行了。
入朝也才两年多吧?之前一段时间,好像是挺活跃的,但后来不都已经销声匿迹了吗?他还没被外放吗?
“哇!”
果然通过议礼入阁后,你这家伙连原则都不讲了,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朱浩,居然被你说成是礼部右侍郎和*图*书的不二人选?
如果只是个礼部右侍郎,他也能理解,毕竟是个吃力不讨好的差事,但朱浩却是以翰林院侍读学士、詹事府少詹事的职位兼任礼部右侍郎,如此一来,朱浩等于说官职一跃到了他杨慎头上。
好像就算是商议好的事情,但到了这种关键时候,蒋冕也选择了回避,因为有些事情蒋冕实在是不愿意由他亲口说出来。
你是大明的罪人!
黄瓒走出来道:“朱敬道为官时间是不长,但为人处事颇有原则,在议礼之事上做到不偏颇,也是难得,若非以他来升任礼部右侍郎,再想找合适的人选,只怕不易。陛下破格任用,也是任人唯贤,乃明君之典范。”
在朝廷大礼议胶着到最高潮时,谁来当礼部右侍郎,那不是承担历史骂名吗?
……
骗鬼呢?
“啊!?”
朝会结束。
朱四看着蒋冕道:“黄阁老的提醒,正合朕的心意,但朕也非刚愎自用之人,不知蒋阁老有何意见吗?”
昨天内廷会议到底商议了什么,他们也看不懂!
杨慎脸上露出讳莫如深的笑容。
说出了在场许多大臣的心里话。
没等旁人站出来反对,朱四突然好似生气一般,环视在场大臣道:“还有哪位臣工有意见,只管一并出来反对,但反对的同时,要给朕推荐出一个合适的人选,否则就免开尊口!”
“用修。”
很多人想说,你黄瓒是靠拍马屁上位的吗?
皇帝为何要亲自推荐官员看不懂!
后来朱浩也就销声匿https://m.hetushu.com•com迹了,好像是被惩罚,皇帝和正统文官都没再把朱浩当回事,因为朱浩等于是做了件两面不讨好的事。
这马屁……
在场大臣觉得有些不对劲,怎么礼部右侍郎的职位应该由礼部尚书来举荐吗?
连杨廷和指定的政治遗产继承人,朝中鼎鼎有名的首辅大学士,都赞同皇帝这么离奇扯淡的用人决定?
大概可能,就是唐寅向皇帝举荐了朱浩。
你居然还好意思用“兢兢业业”这样的字眼来形容他?
很多人都觉得一阵迷茫,因为蒋冕走了,意味着正德朝到嘉靖朝的过渡期正式宣告结束,老臣们皆局促不安,尤其是那些杨廷和派系的中坚力量,还有以前只听从杨廷和号令,而没有把皇帝旨意当回事的人。
大明朝是不是要完了?
大概这就跟朱浩之前所承担的差事一样,真就是朝中有什么辛苦活,有什么两面不讨好的活计,就让他来干,干完让他当背锅侠,滚得远远的。
蒋冕为何会同意也看不懂!
还不敢承认?
那朱浩突然被皇帝提出破格提拔,在场大臣就全都是惊愕和不解。
对于绝大多数大臣来说,在没看清楚形势前,他们不适合出来反对,因为这么扯淡的事……总会有人替他们出头的。
黄瓒为什么要吹彩虹屁也看不懂!
朱浩的提议,既没有实现皇帝追封兴献王为皇考的意图,又坏了文臣有关大礼议不退让的原则,等于说朱浩是个背锅侠,后来被朝廷边缘化,也就是情理中的事情。和*图*书
你唐寅要脸不?
当朱四询问礼部右侍郎空置的情况后,礼部尚书席书出列禀告:“回陛下,正是。”
唐寅一听,那还用得着说?
蒋冕成功致仕,当皇帝离开后,众大臣围了上去,表达了对蒋冕的不舍之情。
有御史马上走出来,赫然是之前一直以耿直著称的兵部给事中夏言。
朱四抬手打断夏言的话。
皇帝的话,听起来有转折,但又好像什么都没说。
在场又是一片哗然。
但就是这种边缘化的人物,居然现在一跃要以翰林侍读学士兼任礼部右侍郎?
我们知道朱敬道是你弟子,但你也不能睁着眼睛说瞎话啊,那小子……跟你一样都是在其位不谋其政的懒货!
朝堂内,翰林院体系的人,听了这话最是汗颜。
朱四眼见在场大臣好像很识相,又看向唐寅问道:“唐先生,你与朕相识日久,你跟朱浩间也早就认识,你认为朕的提议如何?”
朱四再次问道:“那礼部可有推荐人选来接替右侍郎之职?”
杨慎没有去跟蒋冕说什么,他也没想到事情发生得如此突然,而令他震撼的也不是蒋冕退休,而是朱浩被破格拔擢为礼部右侍郎。
“陛下……”
因为皇帝需要他临走之前的态度,告诉在场的文官,在这件事上应该妥协,而不是继续争执下去。
这提议真叫好啊!
石珤出现在杨慎身旁。
朱四淡淡一笑,道:“你们都不肯说,那朕自己来提议吧……就以翰林院修撰朱浩,以翰林院侍读学士,兼詹事府少詹事、礼部右和-图-书侍郎,诸位卿家有意见吗?”
而且从某种程度上来说,找一个边缘化没什么实力的人来当这个礼部右侍郎,就会跟唐寅当翰林学士一样,对文官来说也不是不可接受的事情。
因为你,大明的朝堂秩序都乱了!
……
在场大臣仔细回忆了一下,当时朱浩提出追封朱祐杬为“本生皇考”,多数大臣都只记得那是君臣间妥协的结果,是谁提出来的还真没太在意。
杨慎打量石珤,皱眉问道:“所以说石部堂,你马上要入阁了是吗?”
“……臣认为,可以给他一个机会。”
蒋冕道:“老臣附议。”
礼部右侍郎的职位如此关键,何以会让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朱浩来接任?他何德何能?
唐寅作为皇帝的老师,现在为翰林学士,而唐寅有多懒惰谁都能看出来,或许唐寅需要一个代理人,替他去完成议礼的事情,而唐寅用人没有什么原则,可以说是“随心所欲”,甚至唐寅都不用给皇帝面子,他真就做到了,我想用谁用谁、想推荐谁推荐谁的地步。
你可真是给我们文官长脸啊。
朱四道:“诸位卿家,谁还有不同意见也先保留吧,此职位不会长期留存,朕也是做权宜之计,以后对朱敬道此人……还会另有委派。今日就先商议到此。”
真当礼部右侍郎是什么好差事吗?
紫禁城,奉天殿。
石珤道:“并无此意。”
甚至皇帝不说,在场大臣也知道,谁干礼部右侍郎也不会长久,因为马上就会迎来大礼议的最终章,这差事绝对是出力不讨好。
  • 字号
    A+
    A-
  • 间距
     
     
     
  • 模式
    白天
    夜间
    护眼
  • 背景
     
     
     
     
     
书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