退出阅读

红楼从辽东开始

作者:键盘战斗家
红楼从辽东开始 手机阅读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
手机阅读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
0%
第四百二十章 吴文华与林如海的碰撞

第四百二十章 吴文华与林如海的碰撞

对学问一事上,有了更多的见解。
年轻的时候,从贵族落魄子弟到儒家达者,中年经历丧子之痛,晚年官场被贬,林如海的一生中,经历了太多变化。
吴文华讽刺了一句。
任何来到我中土的夷人,莫不惊叹为富庶之地,乃至你口中的景教人士,不也记载我中土为天堂。
林如海在海州等候将军。
到了他这把年龄,没有了年轻人的急躁,恨不得一下子就把心中所想做成。
忠君,孝父,从夫。
诸事托付,唐清安带着两万大军,五千亲卫营,离开了沈阳,回归金州。
但是学问一道上,达者为先,当仁,不让于师。
而是国家积弊日甚,到了王朝的末期,摆脱不了封建王朝的宿命。
朝廷能不能稳固国势,他并不看好。
“林公高瞻远瞩啊。”
更有当年指点之恩。
而他拜访过不少西方的教士,和王丰肃也秉烛夜谈许多次。
三纲就是封建,人分三五六等,这种社会形态性质就是封建,和西方国家封建邦国的封建不同。
西方这种思想还未彻底流传开来,但是通过和王丰肃的交谈,林如海已经看到了雏形。
“我哪里还有什么英明,不过是发配边疆的一老叟罢了。
可见我教之功也。
~~~~~~
在辽东的这些年,林如海认为将军也是学问上的达者,只不过并不是儒家学问上的达者。
种下一颗种子,会有人探究,而发生变化的。
“的确,人心不古。”
打天下容易,治天下难。
这句话倒是https://m.hetushu.com.com说的真心。
吴文华露出了冷笑。
沈阳,开原人口少,移民之事还需要继续下去。
林公却改道学西方的典籍,实乃因小失大也。
何谓封建?
犹如他当初和王丰肃秉烛夜谈时,同样心中掀起了滔天巨浪,最后不也认清了么。
将军认为。
“林公一世英明,当保重为好。”
犹如将军所言。
吴文华犹如五雷轰顶,脸色煞白,又白转青,最后轰的一声,站了起来。
林如海安静的看着吴文华,没有因为对方的指责而心生动摇。
吴文华万难接受,不愿再和林如海交流,匆匆的离去。
因此。
“吴兄这趟辽东之行,可有高见?”
作为御史,他对自家的文化,当然是毫无疑问最支持者,听不得半丝其余的话。
海州城。
可见我教之深广,人一世都无法研究透彻,然林公半道不精,又改去他学,岂不是走上了歧路。”
人生匆匆。
“天赋人权,人人平等。”
冯胜之留在沈阳,恢复民生,带领官员清丈田亩,整理地方。
有恪守“三人行,必有我师焉,择其善者而从之,其不善者而改之”古训的践行者。
舍得一身剐,敢把皇帝拉下马。
林如海认为应当求融通,致中和,以应对新的文化发展,可惜人心坚固,哪怕是辽东的官员,也很难获得人们的认可。
唐清安笑道。
原巡盐御史林如海。
“有珠玉在前,瓦石难当,不敢班门弄斧。”
如此大www.hetushu.com.com变之局。
未来辽东之前,吴文华所言,正是他所想。
有改革者,让儒释道三教合一,当然也有保守者。
那么。
乃至我朝的“心”学等各学,莫不是贤者之功,更新罔替,越发的圆满功成。
军资由当地官府供应,避免了其余的消耗。
吴文华听到林如海的话,心生不满。
正如儒教之初。
由官府安置。
在辽东所见所闻,有他熟悉的,也有他不熟悉的。
各国都潜心朝拜,无不获得我国典籍,以从中寻找治国的良策。
“闻我言,犹如遇到了精怪。”
不过林如海并没有绝望。
大字不识的文盲,打天下的过程中,最艰难的时候都不忘记读书,只这份毅力就不是常人可比。
高举薪火者,理应把薪火传承开来。
吴文华看着已经有了白丝的林如海,心中也情不自禁的松动。
金江镇虽然气势如虹,犹如初升的太阳,但新瓶装旧酒,和王朝之初没有二致。
百姓们虽然见识不足,但是有改变的勇气。
前明朱元璋。
国家有今日之困顿,正如将军所言,不是因为民乱,不是因为兵变,更不是因为叛乱。
沈阳一部,海州一部,镇江一部,海州一部,还有寛旬一带,各地派驻大军。
蛮族清点后,除了屠夫和刽子手,留下了近三十万的人口,缺少物资。
吴文华等待了他想要见的人。
朝鲜因为金江镇的崛起,早就脱离了战争的威胁,有了和平的国情,这些年却一直没有改变,反而和图书越发的困顿。
开原城留两万兵,由刘承敏驻守,把守辽长城,防备多尔衮。
吴文华比林如海小十几岁,都是当地少年成名的人,自然交集不少,算得上是往年交。
面对新的思想,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。
林如海点点头,没有太过谦逊。
深吸一口气,他恨恨的说道。
“辽东不同于内地。”
海对岸登莱两地,朝廷设立了登莱两营。
“林公,你……你置君,父,夫于何地?你自己不是父亲吗?你自己不是夫君吗?那你又算什么?
人们只看到了他的成功,却忽视了他的努力。
介时。
林如海想了想。
将军最后会入主中原吗?
那如果君都变了呢?
林如海当然不是为了和吴文华闲聊。
所以。
有一股人人平等的意味,他感受到了。
同时把当初从福建兴华府移民的两万余人,迁移到了沈阳,在沈阳进行屯田。
吴文华的长篇大论,让林如海感叹。
王侯将相宁有种乎。
朝鲜军开始了撤离,准备回国,就连驻扎镇江,后来驻扎辽阳的五千朝鲜军,也踏上了归国之路。
儒家该何去何从?
将军虽然还未打下天下,也远没有举动,不过哪怕是治理辽东一地,也不是轻易的事。
于是便以科举出身,高中探花,先是兰台寺大夫,后来到扬州担任巡盐御史。
“科举兴盛之后,自隋唐起,男耕女织,自给自足,宗族克礼,百姓尊礼,皆教化之功。
林如海的认知,在这个时代中,已经可以说是国内最顶尖的一批和_图_书人。
同样。
姑苏林家,祖上世袭侯爵,家道中落,到了林如海一代,已经沾不上祖上什么光。
“吴文华离开时什么样子?”
从和尚到君王。
林如海想要改变儒家,但是他想要的改变,太过巨大,可以说要改变儒家的核心思想。
阁楼中。
作为大周国内最顶尖的儒者,他自然不是短视之辈,各种经书信手拈来。
朱重八。
林如海轻轻的说了一句。
在科举一道上,吴文华向林如海请教了不少。
无论是天时,地理,人和,将军无不全占,林如海不认为谁能比的过将军。
不如当年之大贤,以十三经,依据“心”,“性”之学,将儒释道合为一体,集大成于理学。
那么。
就算再给一百年的时间,也不会有新的变化。
唐清安忍不住大笑。
难道你要无君无父?这就是你所学的西方典籍?”
“哈哈哈。”
在南京,江淮一代名气极大。
金陵繁荣,书社多。
论科道,自己的名次不如林如海,而且对方又是科道上的前辈,在老家当年的名声,远比自己要高。
颤抖的手指着林如海,震怒的一时间说不出话来。
他特意见吴文华,当然不是随意之举,是和将军商议过,特意于此。
也有冥顽不灵,恨不得杜绝一切异说的保守者。
而这些年,将军已经证明了他的眼光和才能。
而最让他诧异的是将军身上的气质。
儒家的核心有忠君。
幸亏有平辽侯的恩情,平日里读读书,学学西方的书籍,也算是没有白费时光。”
和*图*书为臣纲,父为子纲,夫为妻纲,乃一切道德政治之大原。
以工代赈。
儒教的学问之深,包含万象,与时俱进,多次革新,朝鲜不提,哪怕是日本,朱学也大行其道。
面对西方的文化,有深受儒教文化,“一物不知,儒者为耻”的思想的人。
不少人对王丰肃等教士,避之如虎。
林如海闻言,不以为意,随意的坐在他身侧。
“儒家博大精深,理蕴醇厚,自强不息,道法自然,其命维新,如何需要学习蛮夷?”
因为朝鲜到了王建王朝的末期,朝纲僵硬,积弊日甚,无法自行脱变。
陕西的民乱且提不提已经平定,只要大周不改革,触动权贵的权益,那么民乱就不会止歇。
君即是天。
对历史同样熟络。
“自从你赴京之后,我俩已经十余年未见,想不到你还是当年的性子啊。”
看着满面荣光的林如海,吴文华就知道,眼前这名和平辽侯是姻亲的罪臣,在辽东过的不错。
林如海刚才那句,动摇了三纲五常的大逆不道之言,让吴文华恨不得手撕眼前的人。
在朝廷上,他是罪臣,而对方贵为都察院右佥都御史,两者现在的身份,犹如一道鸿沟。
大周不同。
金江镇也要在旅顺设立大营。
见对方成见很深,林如海笑了笑,亲自为他斟茶。
因为汉人百姓还有另外一股思想。
朝鲜有大周这个宗主国的存在,国小而民寡,可以维系下去。
君权天授。
加上和王丰肃等人的交流,更加确信了这一点,将军身上有融合了多股文化的味道。
  • 字号
    A+
    A-
  • 间距
     
     
     
  • 模式
    白天
    夜间
    护眼
  • 背景
     
     
     
     
     
书签